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李国政的博客

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日志

 
 

小品《换大米》的经济学启示  

2017-04-13 05:06:25|  分类: 专业文章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小品《换大米》的经济学启示

李国政

中央电视台在1991年元旦晚会上播出的由郭达、杨蕾和吴刚演出的小品《换大米》,说的是一个专业美声歌唱演员,怎么也唱不好当时流行的通俗歌曲,导演对其演练结果很不满意,最后用一个走街串巷换大米的农民取代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情况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几乎每天连续报道某某当红通俗歌星又出了什么专集,演唱门票如何飙升,票房排行榜如何变化等内容,而很少向观众和听众宣传一些很有艺术造诣的美声歌唱家如何在世界上造成的轰动效应。这种现象给人们形成的感觉是,媒体宣传和公众舆论崇尚的艺术作品是那些从内容到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大多乏善可陈的通俗歌曲。客观地说,不排除流行通俗歌曲中有比较好的作品存在,但是相当部分歌手和作品单纯为追求票房效益“三俗”倾向比较严重。

固然,门票价格取决于听众、观众或宣传媒体的发烧度。现在美声歌手的门票比较便宜,而通俗歌手的门票比较贵。这种情况无法真正反映歌手的劳动量,也无法体现艺术作品的文化和思想价值。美声歌手专业培训费用比通俗歌手要高若干倍,理应是美声歌手的票价要比通俗歌手高,而现实中事实却相反。因为通俗歌手演唱的是下里巴人一类的作品,在当今青少年听众和观众中很受欢迎,从电视上某些通俗歌手上台后,台下听众的热烈反应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而美声歌手大多演唱的是阳春白雪之类的艺术含量比较高,思想性比较强的作品,不符合当前大多数听众和观众的欣赏品味,不可避免地受到冷遇。

由于上述原因,在小品《换大米》中,美声演员和换大米的农民之间,决定由谁出场演出成了导演进行“英明决策”良机,结果是前者被后者抢了饭碗。艺术作品的价值是否应该由听众或观众确定的市场行情来决定,不是需要讨论的另一类社会问题。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商品交易价格,在艺术产品市场上也不例外,这就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

0一七年四月十三日写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参考资料:李国政主编,《经济学基础》(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3

  评论这张
 
阅读(515)| 评论(5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