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寒冬雪原,天然的冰箱
李国政
漫天的白雪,寒冷的户外,这是四十年前农家自然的冰箱。当年农村生产队对生猪派购任务统管很严格,肉食供给严重贫乏。对于小麦、糜子之类粮食种植相对比较重视,又按人口平均进行分配,每家都有一、二百斤左右。过春节了,儿女对春节的期待,父母心底对生活艰辛的体会,若干年后才有了深刻理解。如今日子好过了,对于寒冷冬天里天然冰箱的优越性还是难忘。
春节前后把各种食物放在天然冰箱中进行冷冻封存,是家家必备的保存方式。进行豆包、水饺、馒头等食品冷冻摆放的器具称之为“盖帘”,制作材料是高梁秸的顶稍部分。在北大荒平原上高梁接近成熟时,把整株高梁从底部割下,几十株捆成一捆。等晒得差不多时用镰刀把高梁穗从植株上割下来,称为“扦高梁”。“扦高梁”后高梁穗底部与第二节连接处还留有近一米左右的一节秸秆,农民在结节处折下(只能手折,不能刀割)后用来编制盖帘。手工编制盖帘用细麻绳扎制,既要编制结实,编制线头又不外漏,每一件盖帘都可谓是精制工艺品,可以连续使用数年。农民编制的盖帘除自己用外,还送给城里亲友使用。
有了工具,其次是冷冻食物的制作过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城乡人口都比较多,困难多的家庭大多是年幼孩子比较多,村里生产队粮食是按人数进行平均分配(生产队基本原则是平均分配)。过春节时,平时舍不得吃的细粮集中进行消费。包饺子,制豆包、蒸馒头都在腊月十五前后。由于家家人手不够,在进行这种作业时,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当时有句俗语“过年的豆包乱掴打”(“掴”字在这里读作“guai,”),意思是指别问活干的质量如何,做了就比不做强。当年在农村过春节无论生活条件怎样,都要想办法吃上顿水饺。有两句话至今记忆犹深,第一句是说“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另一句是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
当年有天然冰箱,不能不说说“冷饮”的事。四十年多前,城乡里冰棍的价格基本有五分钱一只和三分钱一只的两种,一年四季中偶而有人来村里出售。从上小学到初中毕业,不收学费,书费和杂费学校后来组织劳动解决,但学习用的笔、纸本和橡皮之类是从家里拿鸡蛋和废弃的绳头、破麻袋片或废铜铁等到村里代销店交换的。至于什么“冰糠葫芦”、“雪糕”这类的“冷饮”基本没有消费过。用“天然冰箱”保存的“冷饮”物品是在过春节时,家里买两斤糖块和几斤冻梨或冻柿子,等到初夕,吃几块糖和几个冻梨尝尝“新鲜”。春节前后每家储藏比较多的是事先做好的“粘豆包”,放学回来饿把粘豆包扔进灶膛里进行“烤”或“烧”,或者拿冷冻的熟豆包直接啃,这是农家子弟特有的物质享受。
无论过去还是如今,农村老年人最惬意事的是“猫冬聊天”。越是寒冷天气,在向阳的墙边,在村头看到老翁、老妪们的次数越多。衣食住行是老百姓基本消费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古今中外都是永恒的主题。如今日子相对好过了,进入冬季看到户外皑皑白雪,想起几十年前的童年,那是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贫乏留有父辈困苦印迹的昨天。今非昔比,如今农村中在春节前后需要集中冷冻食品还是很多,但用“天然冰箱”这个工具的家庭少多了。
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写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