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接水与社会收入分配
李国政
社会收入或资源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中进行分配,要让更多的人满意,只有让需求量比较小的人优先得到满足,因为得到满足的人越多,社会支持率才会越高。但这是以牺牲规模效益为前提来实现的,经济效率会大大降低。结论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越高,经济效率损失越大。
这个问题可以用排队接水的例子进行说明。如果有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该问题的假设条件有两个:一是水龙头的供水速度不变;二是每个排队接水的人都在自己的桶接满了水才走。这样一来,接水时间与水桶的大小有关。最优化排队方案是:按照打水人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就整体利益而言,这实现了所有人的时间优化,却损失了个人利益,而且水桶越大的人受到的损失越大。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样操作不利于竞争,会促使持有大水桶的人将水桶分割为无限小的水桶,多次进行排队接水。如果采用独裁或民主方式解决问题,也都不可取。因为排队的人不可能永远是固定的几个人,随时都可能有新加入者,如果永远以自小到大来进行排序,造成的后果可能有两种:一是排队者不会灵活调整自己水桶的大小,新加入者的水桶若都比当前排队的某人的水桶要小,那么自该人开始以后的排队者都不可能接到水。二是假设排队者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水桶大小,会造成大面积地微型水桶进行接水的争夺活动,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结果是接水总次数会明显增多,接水总量会大大减少,造成社会资源运用低效率、大量闲置和浪费。
社会幸福指数是一种心理评价,它是效用与欲望的比值,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社会幸福指数高低与社会成员满足程度成正比,是资源利用效率的增函数。计划经济体制下指令配置资源造成大量闲置和浪费,社会收入按全体成员平均分配导致低效率的物质生产。面对这种结果只能是采取数量限制方式维持价格限制政策,否则无法解决极端短缺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问题。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现代社会收入分配基本原则必须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二0一八年三月十五日写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温春镇(参考资料:李国政主编《农村经济》,化学工业出版社,二0一二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