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侃风筝
李国政
时近清明春光明媚,村游散步见到有人在放风筝,想起几十年前故乡村里人们放的“八卦”与“蜈蚣”,以及当年观看放飞蜈蚣的场面。松嫩平原农村在改革开放前孩童做风筝(又称为纸鸢),多用遍地都有的高梁秆(俗称秫秸)制成正八角形框架,外糊硬纸或薄纸壳。这种单片的俗称八卦,多片平行串联一起成组的称为蜈蚣。这种风筝大多比较简易,也有做工比较复杂且用料考究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村里有位木匠做了一只竹制的长近百米的龙头蜈蚣,精选线麻纺成行李绳般引线,后面拴一台手推车放上一扇旧磨盘,以防止“脱手”飞走。这是见到的比较壮观的单只风筝,每次放飞都有若干少年随行到村外揍热闹帮忙。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初稿,二0一八年四月三日修改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评论